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16:15:38  浏览:925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政府



现将《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地名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名包括:
(一)行政区划名称:省、市(地)、县(市辖区)、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二)居民地名称:自然村、片村和城镇内的居民区、地片、街、路、巷、弄等名称。
(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河、峡谷、湖、泉、瀑、海、海峡、海湾、港湾、水道、群岛、岛屿、半岛、群礁、礁、沙、滩、岬角以及地形区、关隘、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设施、企事业单位、主要人工建筑、纪念地、名胜古迹等名称。
第三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本省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更名必须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制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省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市(地)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县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镇内的自然村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乡、镇的政府名称一般要与其驻地自然村名称相一致。
(五)全省范围内较大的岛,重要的礁和跨县的重要河流名称,一个县内的岛、礁和比较大的山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六)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七)地名命名、更名应避免生僻字。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规范的名称和用字。
第六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省内著名的或跨市(地)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涉及的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联合提出意见,经省地名机构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海域、岛礁等名称,一个县范围内的,由县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市(地)地名机构审查,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一个市(地)内跨县范围的,由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地名机构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不属本条第一款的,一个市(地区)内著名的或跨县(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涉及的县(市)人民政府联合提出意见,经市(地)地名机构审查,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
(四)除本条一、二、三款外的其它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市(地)地名机构审查,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
(五)自然村、片村名称,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县地名机构审查,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六)城市、镇(乡)居民地名称,由区或镇(乡)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市(县)地名机构审查,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七)凡新建住宅区、工业区、道路名称的命名,应由主办单位或管理部门在进行建设前提出命名方案,并经县(市)人民政府同意后,送县(市)地名机构审批,报请县(市)人民政府备案,竣工后予以公布,规划部门在审批上述方案时应协同执行本条规定。
(八)各级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民政部门办理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时,应会同同级地名机构商定方案后,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
(九)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纪念地、名胜古迹等名称,在征得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上一级地名机构备案。
(十)省、市(地)、县地名机构负责承办省、市(地)、县人民政府审批的地名命名、更名事项。地名命名、更名方案批准后,应抄报上一级地名机构备案。
第七条 各级地名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地名的常设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承办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任务。
(三)检查、监督地名的使用。
(四)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地名标志的设置和更新。
(五)收集、整理地名资料,建立健全地名档案,开展地名咨询活动。
(六)组织地名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地名书刊。
第八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省地名档案资料馆为全省地名档案资料的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全省范围内的地名档案资料。市(地)、县地名档案资料室,由同级地名办公室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专职档案人员负责管理。各级地名档案工作接
受上级地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九条 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审定的地名,由地名机构负责汇集出版,其中行政区划名称,应由民政部门汇集出版单行本。有关部门需要编辑出版地方性地名书刊时,应先征得同级地名委员会同意,报上一级地名委员会审定,交国家批准的专业出版社出版。
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出版部门使用地名时,应以地名机构或民政部门编辑出版的地名书刊为准。
第十条 对擅自命名、更名的,各级地名机构负责责成其检查改正,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本地区的地名管理规定,并指定有关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地名标志,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标志,造成不良后果或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按情节轻重由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地名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颁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9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浙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发改投资〔2008〕1号


各市、县(市、区)发改委(发改局),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4〕1973号)精神,《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85号)、《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浙政办发〔2005〕73号)等有关规定,我委制定了《浙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浙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


二○○八年一月二日


附件
            浙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4〕1973号)、《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85号)、《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浙政办发〔2005〕7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发改委委托的以下事项的咨询评估:
  (一)省发改委审批或核报省政府批准的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项目概算;
  (二)省发改委核准或核报省政府批准的、与公众利益关联度大的企业投资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
  (三)省发改委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三条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或省发改委确认的咨询评估机构(以下简称国家或省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可以承担本办法第二条规定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
  省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省发改委委托咨询评估项目所属专业的甲级工程咨询评估资格;
  (二)近3年承担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编制或项目评估任务不少于10个。
  第四条 省发改委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对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咨询评估机构进行审查,确定省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并公布结果。
  第五条 委托咨询评估应遵循“专业对应,综合优先”原则,即被委托的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具备的专业资质与委托任务所属专业相对应,具有综合评估资质的评估单位优先。
  第六条 省发改委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确定投资项目的委托咨询评估机构,并出具《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委托书》。咨询评估的内容、重点和完成时限等应当在《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委托书》中予以明确。
  第七条 承担咨询评估任务的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应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开展咨询评估工作,并及时形成咨询评估报告报送省发改委。
  第八条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投资项目,可以同时委托多家入选咨询评估机构进行咨询评估,或委托另一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对已经完成的咨询评估报告进行评价。
  第九条 承担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等业务的入选咨询评估机构,不得承担同一项目或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
承担咨询评估任务的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同一项目的设计、优化设计等后续业务。
  第十条 咨询评估费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定期拨付。
  第十一条 受委托的入选咨询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收取省发改委委托咨询评估项目的项目单位支付的任何费用。
  第十二条 省发改委定期公布入选咨询评估机构承担投资项目委托咨询评估任务的情况。
  第十三条 省发改委可以组织专家或通过后评价,对完成的咨询评估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咨询评估的过程进行检查。
  第十四条 省发改委受理举报、投诉,并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核实,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入选咨询评估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发改委可以对其提出警告、暂停甚至取消其承担省发改委委托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一)咨询评估报告有重大失误或质量低劣;
  (二)咨询评估过程中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三)无正当理由一年内两次拒绝接受委托咨询评估任务;
  (四)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 机关工作人员履行本办法规定的有关行为,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
  第十七条 咨询评估费用的使用和支付,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第十八条 各级地方政府发改部门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执行地方组织法的若干规定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执行地方组织法的若干规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执行地方组织法的若干规定》已经1998年10月12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0月12日起施行。


为了便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我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和任免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各方面人士组成。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政府领导人员、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参加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以后各次会议不宜参加。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从提名、酝酿候选人到选举开始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其间可以穿插安排其他议程。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从提名、酝酿候选人到选举开始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天。
三、代表联合提名推荐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候选人时,联合提名的代表应填写《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登记表》,如实介绍候选人情况,说明推荐理由。代表可以跨代表团联合提名候选人。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的截止时间,由大会主席团确定,但酝酿提名的起止时间(从大会主席
团规定的提名时间开始),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不少于四个小时,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不少于两个小时。
提名者在大会主席团确定正式候选人以前要求撤回提名的,应填写《代表撤回提名候选人登记表》,所提候选人即不列入候选人名单;被提名者不愿接受提名,而提名者又不同意撤回提名的,仍应将所提候选人列入候选人名单,同时向代表说明本人不同意被提名的意愿。
四、选举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时,不能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实行等额选举。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只要提名候选人数多于应选名额,就必须进行差额选举。
五、选举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如果提出的候选人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将全部候选人名单提交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预选可以召开全体代表会议或以代表团为单位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由大会秘书处统一印制预选选票并进行计票。预选会议
应有全体代表的过半数或代表团代表的过半数出席始得举行。
大会主席团根据候选人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候选人名单以姓名笔划为序排列,经过预选的,应以预选时得票多少为序排列。
六、被同时提名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职务的候选人,由大会主席团按本人的意见,确定其为某一项职务的候选人。
七、换届选举时,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挂职的副职领导人应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挂职干部不占当地政府副职的职数,只要得票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即可当选。
八、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辞职,应依法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应采用无记名表决方式以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辞职被接受的,提出辞职的人员方可离职;辞职未被接受的,提出辞
职的人员不得离职。
九、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本级人民政府副职的个别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内决定任职的总数不得超过本级人民政府副职的半数。
十、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后,其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原负责人职务未变动的不需要重新任命。
十一、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或刑事处分。



1998年10月12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