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云南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管理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2 18:21:02  浏览:92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云南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管理试行办法

云南省人事厅


云南省人事厅 文件

云人〔2004〕38号



关于印发《云南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州、市人事局,省直有关厅、局人事(职改)部门:

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是职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特制定《云南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管理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省人事厅反映。


二00四年十二月三日



云南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依据国家和我省深化职称改革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是负责评议、审定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条件的组织。评委库是组建相应评委会的基础和基本形式。

第三条 各级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都须按照本规定的要求,采取评委库的方式重新组建和进行管理。组建和管理权限按照《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及工作程序》(云职改字[1992]第05号)规定执行。

第四条 入选评委库人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学术技术水平高;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一年以上;政策观念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自觉遵守评审纪律,能认真履行职责;在聘期内有参加评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条 各级评委专家库在规定的评审权限范围内按系列或专业组建。根据评审工作需要,高级评委库入库人选原则上不少于40人,其中副高级评委库,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选不少于二分之一(无正高级职务档次的系列除外);中级评委库入库人选原则上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选不少于二分之一;初级评委库入库人选原则上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选不少于三分之二。评委库入库人选应充分体现行业及专业特点,并注意遴选具备条件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少数民族专家和妇女专家进入评委库。

第六条 评委库人选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人选推荐表》内容的要求进行推荐和遴选。并由具体办理评委会日常事务的机构按“评委库管理软件”的要求将基本情况连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人选推荐表》专题报相应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确认,人选名单不对外公布。

第七条 各级评委库设主任1人、副主任1--3人。评委库成员任期二年,任期届满须重新组建。调整人数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八条 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每年按计划召开一次评审会议。参加评审会议评委人选,由批准组建评委库的人事(职改)部门会同评委库日常办事机构,在召开评审会议前一周内,根据评审工作有关规定和本次评审任务(人数和专业情况)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确定。

第九条 评委库的主任、副主任原则上作为相应评委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持召开评审会议。确因故不能参加或主持会议的,也可由评委库办事机构在抽取的评委人选中提名,按审批权限报相应人事(职改)部门同意后产生。

第十条 评委库办事机构须于评审会议结束一周内,将评审情况报告、通过人员名单、软盘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同时报相应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确认。

第十一条 评审结果实行公示制度。评委库办事机构或审批机关在审批确认评审结果前,须采取适当方式对评审通过人员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相应人事(职改)部门每年对按时完成评审计划,政策、标准、条件把握准确,操作规范科学、各方面反映较好的评委会,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 不具备组建评委库条件的专业,仍按“云职改字[1992]05号”文的规定,直接组建相应评委会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公安部 等


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公安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现将《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切实完成清理整顿印刷业的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地方的验收工作。《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附表一、附表二由各地新闻出版部门会同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填报。
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清理整顿印刷业的完成情况,安排对各地的整顿工作进行验收。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印刷业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新闻出版署关于1999年上半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方案》(以下简称《集中行动方案》)以及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全国印刷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和办法。
一、验收条件
(一)组织领导
1、将《集中行动方案》和《通知》报告当地党委、政府,按《通知》的要求联合组成清理整顿工作小组,制定本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实施方案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所在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给予有力指导。重点地区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抓印刷业清理整顿工作。
3、按《集中行动方案》“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印刷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已设立新闻出版局的,由新闻出版局负责,未设立的,应指定相应部门负责”的要求,落实印刷业的监督管理部门。
4、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对印刷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公告等。
5、组织印刷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印刷业管理的法规和规章。
(二)调查摸底
6、督促企业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并认真准确填写《印刷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齐调查表并认真核实。
7、摸清印刷企业底数,按要求分类汇总各类印刷企业的基本情况数据。
(三)取缔查处
8、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无证照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厂、点,由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9、对翻印境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非法印制含有反动、淫秽、迷信内容和国家明令禁止印制的其他内容的出版物,盗印辞书、工具书、教学用书及其他畅销书,伪造票证,非法印制假冒商标、广告、包装装潢印刷品的印刷企业、单位和个人,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对违规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印刷企业,由新闻出版等部门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印制许可证,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11、对大案要案,所在地领导亲自督促检查,抓紧破案、结案,及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压缩整顿
12、制定本地区压缩印刷企业的具体方案,提出具体压缩比例和压缩措施,并做到稳妥实施。
13、对生产经营场所、技术装备、基础管理、产品质量状况不符合印刷企业基本条件的,按要求进行了压缩。
14、出版物印刷企业一年内没有印制出版物,吊销《出版物印制许可证》;连续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非公司企业)或6个月以上(公司)没有进行印刷经营活动的印刷企业,依法予以注销或吊销。
15、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清理整顿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作。
16、制定了本地区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规划并组织实施。
17、清理整顿期间,没有审批各类印刷企业。
(五)整改验收
18、制定本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和办法,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19、组织符合条件的各类印刷企业认真填写《印刷企业登记表》,并按要求逐级审查,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对经清理整顿后符合条件的各类印刷企业,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通知》规定的程序换发(或核验)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1、对不符合条件的印刷企业,采取限期整改措施。
22、将清理整顿的有关情况分类汇总,准确填写《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附表一)、《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附表二),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3、对重点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并有验收总结报告。
24、对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按规定上报总结材料。
二、验收办法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对所在地地(市)、县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
1、以地市为单位,组织验收,其中的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组织验收。
2、重点地区现场验收、其他地区抽查验收。
(二)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重点地区现场验收,其他地区抽查验收。
1、验收前,各地须向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材料:
①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总结。
②《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③印刷企业名录。包括: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职工人数等基本情况;复印、影印、打印企业及单位内部印刷厂(所)的企业数和职工人数等基本情况。
④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
⑤取缔、查处、压缩的印刷企业情况(需报明企业名称、地址、企业类型、管理类别、处罚形式、处罚的理由和原因等)。
2、验收内容、方式。
①听取并审核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
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反映。
③到现场抽查核实等。
(三)在这次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中,凡未完成下列二项工作之一的,不予通过验收。
1、本地区印刷企业的底数不清,未上报《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2、未按验收条件的要求,进行取缔、查处和压缩,未上报《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附表一
填报单位: 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
|核对方法: | 印刷企业实有数(户) | | 整顿前原有 |
|行:1=2+3+…+11 |----------------------------------------------------------------|实有|--------------|
|列:1=2+6+10+11 | | | |中外|中外|外商|有限|股份| | | |职工|企业数|职工 |
| 2=3+4+5 |合计|国有|集体| | | | | |私营|个体|其他|人数| | |
| 6=7+8+9 | | | |合资|合作|独资|责任|有限| | | | |(户)|(人)|
|------------------------------|----|----|----|----|----|----|----|----|----|----|----|----|------|------|
| |1 |2 |3 |4 |5 |6 |7 |8 |9 |10|11| | | |
|------------------------------|----|----|----|----|----|----|----|----|----|----|----|----|------|------|
| 合 计 |1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2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级定点企业 |3 | | | | | | | | | | | | | | |
|出|--------------------|----|----|----|----|----|----|----|----|----|----|----|----|----|------|------|
|版|省级定点企业 |4 | | | | | | | | | | | | | | |
|物|--------------------|----|----|----|----|----|----|----|----|----|----|----|----|----|------|------|
|印|其他出版物许可企业 |5 | | | | | | | | | | | | | | |
|刷|--------------------|----|----|----|----|----|----|----|----|----|----|----|----|----|------|------|
|企| |小计 |6 | | | | | | | | | | | | | | |
|业|出版物|------------|----|----|----|----|----|----|----|----|----|----|----|----|----|------|------|
| |专项 |排版专项 |7 | | | | | | | | | | | | | | |
| |许可 |------------|----|----|----|----|----|----|----|----|----|----|----|----|----|------|------|
| |企业 |制版专项 |8 | | | | | | | | | | | | | | |
| | |------------|----|----|----|----|----|----|----|----|----|----|----|----|----|------|------|
| | |装订专项 |9 | | | | | | | | | | | | | | |
|------------------------|----|----|----|----|----|----|----|----|----|----|----|----|----|------|------|
|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 |10| | | | | | | | | | | | | | |
|------------------------|----|----|----|----|----|----|----|----|----|----|----|----|----|------|------|
|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 |11| | | | | | | | | | | | | | |
| |----|----|----|----|----|----|----|----|----|----|----|----|----|------|------|
|其中:复印影印打印企业 |12| | | | | | | | | | | | | | |
|------------------------|----|----|----|----|----|----|----|----|----|----|----|----|----|------|------|
|单位内部设立的印刷厂所 |13| | | | | | | | | | | | | | |
--------------------------------------------------------------------------------------------------------------------------
附表二
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填报单位:
----------------------------------------------------------------------------------------------------------------------
| | 取缔 查处 压缩 情况 |
|核对方法: |----------------------------------------------------------------------------------------------|
|行:1=3+5+6|压 缩| 取 |吊 销|吊 销| 改 组 |转 产|限 期| 罚没 | 罚 | 没收违| |
| 8=9+10 | | | |营 业| 合 并 | | | | | |其 |
|列:1=2+…+5|合 计| 缔 |许可证|执 照|(减少数)|停 办|整 改| 合计 | 款 | 法所得| |
| | | | | | | | | | | |他 |
| |(户)|(户)|(户)|(户)| (户) |(户)|(户)|(万元)|(万元)|(万元)|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
| 合 计 |1| | | | | | | | | | | |
|--------------|--|------|------|------|------|----------|------|------|--------|--------|--------|----|
| 出版物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包装装潢 | | | | | | | | | | | | |
| 印刷品 |3|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其他印刷品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其 他 |5| | | | | | | | | | | |
----------------------------------------------------------------------------------------------------------------------
------------------------------------------------------------------------------------------------
| | 发现非法印刷活动情况(起) | 收缴非法印刷品情况 |
|核对方法: |------------------------------|----------------------------------|
|行:12=13+…+16| |印制 |侵 |伪 | | | 其 中 | |
| |合 |政治性|权 |造 |其 | 非法 |------------------|伪 |
| |计 |非法 |盗 |票 |他 |出版物 |政治性|淫秽|迷信|造 |
| | |出版物|版 |证 | |(万册)|非法 | | |票 |
| | | | | | | |出版物|制品|制品|证 |
| |----|------|----|----|----|--------|------|----|----|----|
| |12|13 |14|15|16| 17 |18 |19|20|21|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查处治安案件 | |
|核对方法: | 刑事案件(起) | | 处理违法犯罪人员(人) |
|行:22=24+26+28| | (起) | |
| 23=25+27+29|----------------------------------------------|----------------|----------------------------|
| 30=31+32 | 合 | 制贩淫 | 伪 造 | 其 | | | | | | | | |
| 33=34+…+37 | 计 | 秽物品 | 票 证 | 他 |合 |制贩|其 |合 |移 |劳 |治 |其 |
| |----------|----------|----------|----------| |淫秽| | |送 |动 |安 | |
| |立 |破 |立 |破 |立 |破 |立 |破 | |物品|他 |计 |起 |教 |拘 |他 |
|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 | | | |诉 |养 |留 | |
| |----|----|----|----|----|----|----|----|----|----|----|----|----|----|----|----|
|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

法发〔2006〕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附件: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执行行为,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监督,确保执行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执行公开,是指人民法院将案件执行过程和执行程序予以公开。

  第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通过通知、公告或者法院网络、新闻媒体等方式,依法公开案件执行各个环节和有关信息,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法律禁止公开的信息除外。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向社会公开执行案件的立案标准和启动程序。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强制执行申请立案受理后,应当及时将立案的有关情况、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可能存在的执行风险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立案的,应当制作裁定书送达申请人,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第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向社会公开执行费用的收费标准和根据,公开执行费减、缓、免交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及时将案件承办人或合议庭成员及联系方式告知双方当事人。

  第六条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要求了解案件执行进展情况的,执行人员应当如实告知。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人提供的财产线索进行调查后,应当及时将调查结果告知申请执行人;对依职权调查的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和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状况,应当主动告知申请执行人。

  第八条 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执行措施的,应当依法制作裁定书送达被执行人,并在实施执行措施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或者以方便当事人查询的方式予以公开。

  第九条 人民法院采取拘留、罚款、拘传等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向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出示有关手续,并说明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和法律依据。采取强制措施后,应当将情况告知其他当事人。

  采取拘留或罚款措施的,应当在决定书中告知被拘留或者被罚款的人享有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权利。

  第十条 人民法院拟委托评估、拍卖或者变卖被执行人财产的,应当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等有关规定,采取公开的方式选定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并依法公开进行拍卖、变卖。

  评估结束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向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送达评估报告;拍卖、变卖结束后,应当及时将结果告知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办理参与分配的执行案件时,应当将被执行人财产的处理方案、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案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告知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必要时,应当组织各方当事人举行听证会。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案外人异议、不予执行的申请以及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等重大执行事项,一般应当公开听证进行审查;案情简单,事实清楚,没有必要听证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审查。审查结果应当依法制作裁定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依职权对案件中止执行的,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当事人。裁定书应当说明中止执行的理由,并明确援引相应的法律依据。

  对已经中止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中止执行案件的管理制度、申请恢复执行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恢复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依职权对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终结执行的,应当公开听证,但申请执行人没有异议的除外。

  终结执行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双方当事人。裁定书应当充分说明终结执行的理由,并明确援引相应的法律依据。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未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中规定的期限完成执行行为的,应当及时向申请执行人说明原因。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文书材料外,其他一般都应当予以公开。

  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申请查阅执行卷宗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查阅、抄录、复制执行卷宗正卷中的有关材料。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规定不公开或不及时公开案件执行信息的,视情节轻重,依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八条 各高级人民法院在实施本规定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